探访郑州老街道和老人丨德化街:从“野鸡岗”到“王府井”的涅槃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丁丰林 摄影 张琮

策划:热线互动调查部

阅读提示丨作为一座现代化的都市,怎能没有一条知名的商业街?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天津的和平路、成都的春熙路,都是城市里响亮的名片。

说起郑州的名片商业街,自然非德化街莫属了。

1950年代的二七广场,现在二七塔的位置,是座15米高的木塔

在我们探访的郑州老街道中,德化街是最年轻的一个,开街只有百年。但它也是最繁华的一个,根据2017年的统计,这里日均客流有25万人次,节假日可达40万人次。

但在一百多年前,德化街只是荒草丛生的“野鸡岗”,那么,这座野鸡岗是怎样变成“王府井”的?历史上德化街最大的业主是谁?经过多次改造升级后,明天的德化街又会是怎样的面貌呢?

郑州火车站刚建成,有人就在“野鸡岗”囤地

1970年代,二七纪念塔落成

德化街,地处中原最大的商业集散地中心——二七商圈内,南起大同路,北至二七广场,长约380米,连接着火车站商圈、敦睦路商圈、二七路商圈。

历史上,德化街曾改过两次名字,1905年开街时始称惠仁街,后与天中里合并,称德化街。在文革时期曾改名“中二七路”,1979年恢复德化街名至今。

今天的德化街,熙熙攘攘,商铺林立。但谁能想到,在一百多年前,这里只是郑州小西关外的一片荒野,蒿草丛生,乌飞兔走,被叫做“野鸡岗”。清乾隆十三年(1748)《郑县志》记载,野鸡岗“晴天满天灰,雨天两腿泥”。

“德化街的发展,和近代郑州的发展息息相关,都是得益于交通的发展。有人说,一部德化史,就是半部郑州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德化街办事处德化社区主任库晓景这样说。

从荒凉的“野鸡岗”,到繁华的商业街,德化街走过了114年。

张之洞在郑县火车站视察

据《清史稿·交通志》记载,在1904年3月,当时的郑县火车站建成。两年后,卢汉铁路全线通车。当时,清廷派张之洞与直隶总督袁世凯共同验收,并改称其为京汉铁路。

铁路一响,黄金万两。京汉铁路通车后,车站旁边立马热闹起来,众多商贩都在车站旁边搭起席棚生意,随后各种商铺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郑州火车站的集市自发形成,地段的价值也凸显起来。

但事实上,早在两年之前,就有人悄悄地在郑州火车站周边囤了大块的土地。这个人叫刘邦骥,是张之洞幕僚,湖北籍“恩科”举人,当然,也是旧时德化街的最大“业主”。

《清史稿·交通志》上记载,在1904年的7月,刘邦骥来到郑州,看到已建成的郑州火车站,预言10年后的这里可以“商行云盖,不输津沪”。于是,眼光长远的他立即和同乡一起,找到了火车站东边一片沙岗地的3家主人,以“今日即成,不可延沓”的决心,用高价将大片土地买下。之后,又将现在的大同路、苑陵街一片的土地买下并进行整修。

自此,郑州火车站前开始出现了宽阔的马路和整齐的商铺。商人们“购租铺面,携家入郑者众多”。在街市初步建成后,刘邦骥或买或租,或招资入股,不久即有百货、布匹、鞋帽、饮食、旅店、浴池等20多个行业的200余家商户入驻。刘邦骥自然成为了德化街的最大“业主”。

德化街的名字,也是在那时确立的。由郑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著的《德化街道志》上记载:德化街开街之初并不叫德化街,而是以苑陵街为界分成两段,苑陵街以南叫天中里,以北叫惠仁街。但是在开街3月之后,有广东、湖南、上海等地的客商抱怨说,“惠仁”两字说出来跟“毁人”同音,很不吉利。刘邦骥便与众商商议,引用《韩非子·难一》中的一句话:“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将惠仁街与天中里合并,统称为德化街,取意:以德立商,感化世人。

一条街上曾有20个钟表行,过往记忆都凝入一尊雕塑里

《图文老郑州·老街道》一书的作者之一,原河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处调研员吕华山介绍说,在解放前,德化街一直是郑州市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当时的德化街,集聚了众多的名店、老店,如天生园、小有天、豫盛永这些饭店,以及留存到现在的马豫兴鸡鸭店、京都老蔡记馄饨馆等,还有德茂祥酱菜园、天一泉浴池、同仁堂药铺、亨得利钟表店、宝丰精华眼镜行、五洲派报社(发行报刊)等。在1930年代的鼎盛时期,人们形容德化街是“天天如赶会,日日似过年”。

在新中国成立后,据统计,当时德化街上有餐饮、医药、布店、图书、理发、照相、浴池等各种门类的商户120多家,其中仅钟表店就有20家。

在今天的德化步行街上,立有一尊修表人的雕塑,是由国家一级美术师祝敬之创作的。如今已经成为德化街上的一处景观。

祝敬之告诉记者,创作这个雕塑,就是因为过去德化街上钟表行业的发达。在过去,钟表是身份的象征,世界各地的各种名表,都能在德化街上买到,不管什么名表,坏了都能在德化街上修好。他雕塑里的人物,原型就是一位姓窦的师傅,家里祖传四代修表,表行就开在德化街上。只是到了现代,人们对钟表的需求淡化,德化街上也没有了钟表行。

德化街上的另一尊雕塑《小吃》,描绘出的是郑州人在街边喝胡辣汤的场景。祝敬之说,过去的德化街不仅一条商业街,同时还以老字号的小吃闻名郑州,蒸饺、混沌、焖饼等等,都是充满了市井气息。

在库晓景的记忆里,德化街是她们那代人年轻时的购物天堂。“凡是在外面的买不到的东西,都能在德化街上买到。”库晓景说,过去德化街上的百货大楼有好几座,还专门有一座“妇幼用品大楼”,可以说是郑州市商品最丰富的地方,也是她年轻时最常去的地方。

而德化街也长期引领郑州的风气之先,创下了郑州历史上的多个第一。1915年,在德化街的平阳里北戏院演了郑州第一场电影。1913年,三进五院的大金台旅馆在郑州率先装上了电灯、电话、电铃等先进设备。在建国后,豫剧大师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捐飞机而进行的义演,第一场就是在德化街的德化礼堂里举办。

再次升级的德化街,正在等待惊艳“复出”

库晓景介绍说,在改革开放之后,德化街有过多次改造升级,每一次升级,都让德化街焕发蓬勃生机。

在1987年,德化街进行旧城改造,北端新建了亚细亚商场,中段有德化街百货大楼、三得利商场、妇幼用品大楼、刘胡兰副食品大楼等。亚细亚建成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闻名全国二七商战,郑州的现代化商业格局也在那时形成。

对于二七商战,住在德化街上的袁秀珍老人印象深刻。“七八家商场都扎堆在一块儿,各个商场每天变着花样打广告促销,竞争激烈了,价格比着往下将,服务比着往上升,最后是老百姓得了实惠。”袁秀珍说,在那个时期,物价波动大,全国都兴起一股抢购风,大家都慌着买东西,那时候做买卖就能挣钱。在德化街附近各个商贸城里,全国各地的进货都是“小包进去,大包出来,“生意好的,一星期就成了万元户。”

到了2000年,德化街正式立项建设商业步行街,再一次进行了全面改造。“街道更新了,道路更宽了,商铺更多了,唯一的遗憾,是很多老风格的建筑,没有保留下来。”说话时,袁秀珍的语气里也透出一些惋惜。

袁秀珍老人经历了德化街的过往,见证了德化街的变迁,如今依然身体康健,和蔼健谈,我们给她送上了由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为关爱老人而备下的生活用品套装。

如今,随着郑州市百年德化历史文化片区的开工建设,百年德化街也启动了它的又一次升级。库晓景介绍说,这一次德化街的提升,会带来更震撼的改变。按照规划设计的风貌,德化街两侧的26幢建筑,在外观上全部采用欧式建筑风格,并融入新中式和民国风的元素,等改造完成,新的德化街一定会让郑州再一次惊艳。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寒江薛

参与讨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大河新闻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视频直播

        影音随行

      大河新闻App
      APP下载
      大河新闻 知己一亿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