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年】王洪伟:在改革中创业 在开放中自强

  

  建市以来,我市在沿黄背河洼地发展水稻产业,使得昔日被人们传唱为“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只听蛤蟆叫,就是不打粮”的背河洼地盐碱窝,变成了鱼米飘香的“小江南”, 河南省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王洪伟在种植产业改革中抓住先机创办了大米加工作坊,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他的小作坊已然成为大企业,而他自己也成为带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眼下,正是水稻丰收售卖的时节,在濮阳县徐镇镇的稻田里,机械轰鸣,一派丰收景象,水稻直接脱粒装车,拉到米厂换成现金,广大种稻农民说不出的高兴。

  【同期声  濮阳县徐镇镇曹庄村村民 曹合起  过去老百姓割吧以后再拉到场里边再打,现在在地里一次成粒儿,这中间速度快咧很不,不用老百姓碾啦,啥也不用问啦,直接咧收割机全部都收啦,直接脱粒儿啦,这老百姓这不享福了。】

  然而这种丰收的喜悦,在以前是徐镇人想都不敢想,梦都梦不到的。由于我市地处黄河下游“豆腐腰”地段,长期受黄河侧渗的影响,沿黄地区耕地渍生盐碱相当严重,形成了不产粮的不毛之地。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我市积极学习外地治理黄河背河洼地的经验,于1986年9月提出了综合治理黄河背河洼地总体规划,确立了“以治水为中心,以种稻改土为重点,旱、涝、碱、渍、薄综合治理,农、林、牧全面发展”的治理方针。

  【同期声 濮阳县徐镇镇曹庄村村民 曹合起 原先这地都不成,打种水稻以后这地才成啦。】

  【河南省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洪伟  稻农从那会不愿意种稻子, 到现在种稻子,种水稻, 种水稻,现在水稻是一块五每斤,比玉米高一半,产量差不多,农民尝到了甜头,当时稻改的时候很难很难咧,在改革开放,党的政策的号召下,最后办成啦。】

  从1986年冬到2000年,通过对黄河背河洼地进行综合开发治理,田、林、路、渠、沟统一规划,背河洼地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网络,盐碱地被成功改造成了高产良田,优质稻、麦两熟面积达到38万亩,稳定解决了背河洼地20多万人的温饱问题。1996年,由于看到水稻产量的不断增加,做水稻收购倒卖生意的王洪伟发现了商机,他和妻子开办了镇上的第一个加工大米的作坊,由于经营妥善,生意越来越大。家家宜米业联合益海嘉里集团旗下金龙鱼大米以及恒大农贸、陕西粮农集团合作开发 “黄河米”品牌,使本地大米达到产销两旺。“己富不能忘乡邻”,这是王洪伟常说的话,他率先实行“订单农业”,与周边稻农签订了稻谷回收合同,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利用订单农业很快改良了稻谷品种,也大大提高了产量,并且让周边农户人均直接增收1500元,米业加工业的兴旺更是带动了附近养殖业、运输业、稻草加工业等专业产业,使周边30余万户农民脱贫致富。

  【同期声濮阳县徐镇镇李郭村村村民  李改明  在这买的稻种,人家提供技术服务,人家配合的很到位,到我们田地里面还去看一下,教你怎么做,怎么弄,产量一亩地达到很高的,这个稻谷很好,我们这几年一直用他的稻种,收完之后我们就卖到这里,价格比一般的要高一点。】

  【同期声  河南省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洪伟我们开始一个小作坊,四亩地大,到现在我们成为一个有两条精密加工线,有一条小包装生产线,有订单农业12万亩,自己有无公害基地10万亩,有绿色基地两万亩,有机基地两千亩,从那时一个一般的小作坊到现在一个企业,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党的领导的好政策。】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家家宜米业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力争通过产业带动,带领广大贫困户脱贫,他们拿出三千亩试验田,筛选出约六百户黄河滩区贫困家庭,结对长效扶贫,为每户每年免费提供优质稻种、有机肥料和技术。在生产关键期,公司的党员服务队还实施了多种形式的帮扶措施。

  【河南省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洪伟  “我们这个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得益于改革开放,实施好中央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抓住这个机遇,以这个为契机,带领我们稻农,我们订单户,带领我们贫困户,奔向小康,过上美好生活。”】

来源:濮阳新闻 编辑:凡闻

参与讨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大河客户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视频直播

        影音随行

      大河App
      APP下载
      大河客户端 知己一亿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