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辞典第十二期|黄河“巨无霸”剑齿象的消失之谜
在数百万年前的黄河流域,生长了一群“巨无霸”——剑齿象。本期《黄河辞典》带大家来了解“黄河象”的秘密。
1973年11月,在甘肃省合水县板桥公社境内的马莲河畔,发掘出一具剑齿象化石。这具剑齿象骨骼属于一老年个体,身高约4米,体长约8米,门齿长3.03米,门齿直径(近端50厘米处)三十二厘米,是世界上已知个体最大的剑齿象之一。 合水县是黄河古象的故乡。1973年春,在板桥乡穆旗村马莲河西岸木瓜沟咀山下,发掘出一具完整的大象化石,因其发现于黄河流域,故取名“黄河象”。为了把这些骨骼带回北京研究,采用了套箱法,把化石的周围凿开,套上箱子,灌上石膏加以保护,再把箱子启出,运输回来。当时,它全身的骨骼套了十余个箱子,最大的就是头骨化石,有3吨重,即使经过修复,剔除围岩,也有1吨重。
据专家考证,250万年以前,在合水,乃至整个黄土高原这块土地上,阔叶林木参天,遍地水草茂密,是一望无际的沼泽地,属亚热带气候。这里生存着第四纪更新世的稀奇众多而巨大的走兽禽鸟.它们与自然和谐生存,自然繁衍,古老而久远。 就在250万年以前的一天,这头大象是来沼泽地饮水时而被陷入泥潭中。由于它体重达10吨有余,终于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而斜倚毙命。这头不幸的公象痛苦而孤独地在这里站了几百万年,直到1973年才重见天日。 剑齿象是一类灭绝了的古象,生活在三百万年前的第三纪未到一万年前的第四纪期间,较现代象体格大,门齿长,臼齿的嚼面上有横脊。这类象的化石,至今只在亚、非两大洲有所发现,但都限于头骨或者牙齿之类的零星部分。这次在合水县发现的各部分骨骼,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它对全面、准确地了解剑齿象的体质形态和其他理论性问题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同时为第三纪未到第四纪初的地层分析和陇东地区的古地理环境、古气候条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始祖象
晚始新世出现的始祖象是已知最早的长鼻目,但不是长鼻目的直系祖先,没有留下任何后代。身体笨拙,大小像猪,趾端有扁平的蹄。既没有长鼻子,也没有长长的象牙,只是上唇稍大些,上下颌的第2对门齿也稍大些。
恐象
作为长鼻目进化的旁支,上颌没有长出长长的象牙,而是在下颌骨长出一对从下颌前端向下弯曲的长牙。它们在旧大陆从中新世一直生存到更新世。
古乳齿象
作为进化出现代象类的早期类型,出现在早渐新世。身体比始祖象大了一倍,已经有了一条长长的鼻子;上下颌的前部比始祖象更突出,上颌前端第二门齿向前、向下伸出形成大象牙,下颌前端也有两个水平伸出的大象牙。有一类奇特的乳齿象,下牙变得很宽,像一把巨大的铲子,可以从浅水的湖底或沼泽中挖掘植物为食,因此被成为铲齿象。
剑齿象
真象类演化的早期代表,它们在上新世晚期和更新世时生活在非洲东部和亚洲的东部及南部。象牙长达3米,长直而粗壮。四肢长而粗壮。在中国甘肃发现的黄河剑齿象,俗称“黄河象”或“黄河古象”,它就属于剑齿象的类型。
猛犸象
真象中另一类神奇的种类。距今1.2-4万年的更新世晚期,地球北半部生活着的身披长毛、体型高大的动物。它们适应寒冷气候生活,背部的毛最长可达50厘米,长毛下面还有一层绒毛,皮下脂肪厚达9厘米。猛犸象的头部还有高耸的大“驼峰”,可以储存大量的脂肪,这是对寒冷地区的适应。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据推测分析,猛犸象时由于人类的捕杀猎取以及末次冰期的结束,使得种群因生存环境的恶化最后在距今1万年前从地球上消失的。
在地球上只剩亚洲象和非洲象还生存着,它们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丛林中,但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野生动物资源贪婪的掠夺,使亚洲象和非洲象正在遭受着灭顶之灾,但愿我们人类能够从以往的教训中惊醒,保护好仅有的人类伙伴。
来源:大河报·大河客户端 编辑:孙轶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