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计划|孟玉松:汝瓷复兴,我们仍在路途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珂(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陶瓷之于中原,是久远的辉煌,是当下的痛点。

北宋,中国陶瓷难以逾越的顶峰。时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河南居其半。此后宋廷南迁,中原战乱频仍,窑火渐熄。陶瓷重镇转而南移,延续至今。

相比窑火绵延不息的景德镇,陶瓷产业平稳发展,产品雄霸市场,已呈现现代产业的成熟业态,地位不可撼动,而祖宗辈的河南陶瓷,"复兴",持续数十年,依然是主题。

在矢志复兴的河南陶瓷群体当中,玉松汝瓷算得其中佼佼者。本期河之洲"口述"人物选取二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玉松,与玉松汝瓷二代传人、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晓涓,探问汝瓷复兴的道路,尚久远否?

孟玉松:复烧之路

雨过天青 美丽人生

1973年,时任民办教师的孟玉松被一纸调令调往汝州(时临汝县)汝瓷厂,就此闯进汝瓷的世界。此后历十余载光阴,筚路蓝缕,最终实现了汝瓷的复烧,也被汝瓷成就美丽人生。

我幼时与汝瓷并无瓜葛,对陶瓷烧造也一无所知,说起来也挺偶然。

六十年代"大炼钢铁"时期,我还是中学生,当时学校都停课炼钢铁,就在操场上堆个小土窑。各家各户的铁器皿都拿去炼了,又到河里去淘铁砂。后来,上级要求成立钢铁化验室,寻找富铁矿。县里来了郑州大学化学系的一群师生,又从学校抽了一批学生,我就在其中。这段时间,我接受了化学实验的系统培训,建立了一点专业基础。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钢铁下马了,钢铁化验室也解散了,我去了一所民办小学,一干就是十年,并且在那里成了家。

五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关于复烧名窑的指示下达后,临汝县作为原产地,积极响应,当时县里只有一家民营陶瓷厂,厂里一位郭遂师傅开始进行试验,近十年的摸索,试制成功了豆绿釉。

郭遂师傅的试验方法很原始,他不作严格计量,全凭经验,这个用几碗,那个用几瓢,也不作详细规范的操作记录。虽然烧成了豆绿釉,但是烧成不稳定,也没法批量生产。

县里接上级指示,要求尽快恢复汝瓷生产,有基础的我便被调到了陶瓷厂。到厂里看了情况,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化验室,将郭师傅之前的研制成果规范化。当时是一片空白,我四处联系奔波,购置了基础设备,化验用药,让化验室运转起来。此前郭师傅用的原料,研制的釉子,我一一作了化验分析,计量化,标准化,这样,汝瓷豆绿釉的胎釉配方稳定下来,进入了批量生产。

1978年,汝瓷厂向省科委申请了恢复汝瓷天蓝釉项目,1983年,天蓝釉恢复成功,县里邀请全国各地24位古陶瓷专家召开了技术鉴定会,我们研制的天蓝釉得到了一致认可与高度评价,专家们说,在这样差的条件下恢复了失传千年的天蓝釉,实为难得。

随后,更艰巨的挑战来了——1984年,省科委和国家轻工部联合向我们厂下达了恢复汝瓷天青釉的科研项目。天青釉是北宋末年汝官窑的经典色彩,仅烧制40年便失传。后来历代仿烧都未能成功。天青釉传世器物也极为罕见,当时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馆藏陈列。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这么美的天青釉究竟是什么模样?想不出来。1984春节刚过,我们县委书记陈文杰就亲自带着我北上,到北京故宫去一睹汝官瓷真容。

真没想到,故宫博物院一路绿灯,当时的陶瓷组专家耿宝昌、刘伯昆亲自带着我来到珍宝馆,那件国宝汝窑弦纹尊的展柜有四把锁,四把钥匙分别由四位馆员保管,他们同时到场,打开了四把锁,捧出了这件稀世珍宝。

我把这件国宝捧在手中,贪看了许久。它的釉色青中有绿,绿中有青,光泽滋润如玉,开片层层叠叠,真是看得心驰神醉,我要把它的模样牢牢记在心里。

回到汝州,便一门心思投入天青釉复烧。配方不断地调试,与泥料搭配组合,反复试烧,四处寻访书籍,踏勘窑址,每烧得有点感觉了,就带着试制的作品去北京,向专家求教。让我感动的是,所到之处得到全无保留的热情帮助,有些专家更是把自己私藏的资料赠予我,难得示人的藏品拿给我上手学习观摩。

终于,试烧到222号釉料配方,我心里觉得成了,便挑选了四件器物——三足奁、花瓣口碗、圆洗子、长颈瓶,送到故宫博物院,耿宝昌看了也表示满意:"成功了!"

轻工部科学研究院李国桢教授却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说,专家肉眼认定,说服力还不够,应当进行理化测试,让科学来判定。我们找到北京科技大学作了理化监测分析,对胎、釉主要化学成分分析10个,微量元素包括含万分之几的微量元素分析了28个。又跟古瓷片的化学成分作比较,最后给出结论:仿汝天青釉瓷器从宏观上与宋代汝窑天青釉瓷的色调一致,达到以假乱真效果。从化学成分、物理成分性质比较基本一致,区别在于仿汝天青釉的瓷质优于天青釉古汝瓷。从微观结构看,相结构一致,釉层一致……

研制天青釉的同时,汝瓷月白釉也研制成功。1988年7月28日,日子我记得清清楚楚,技术鉴定会在汝州市委招待所进行,至此,汝瓷的四种釉色——天蓝、天青、月白、豆绿全部复烧成功。

李晓涓:现实生存

百年老店的愿景

退休后的孟玉松带领几名下岗职工创立了汝州市美术汝瓷厂古瓷分厂,后更名为汝州市玉松汝瓷厂,将大半生对汝瓷的钟爱与专注延续下去。儿媳李晓涓承接了婆婆的汝瓷烧造技艺,挑起大梁。

相比婆婆那一代专注技艺恢复与传承,直面市场的李晓涓,面对的课题是企业的生存与长久发展。

虽然我们是原产地汝瓷,有纯正的工艺与严格的企业标准把控,但是市面上大量流通的、占据市场的是那些非原产地汝瓷。即便是在咱河南,能分得清原产地汝瓷跟淘宝款汝瓷的人也不多,的确让人气闷。必须让更多的消费者接触到原产地汝瓷,有直观认知,怎么做?占领市场是王道。

原产地汝瓷烧成率很低,现在最高我们也就达到30%。这个在工艺上克服不了,是原材料胎土特性的限制。不仅烧成率低,而且制坯生产周期长,因而产量上不去,这就难以产业化,更不要说市场占有率了。

要想做大产业,必须在材质上创新,没有别的出路。经过微观调整,我们开辟了青瓷系列,克服了材质的工艺限制,也为拓展器型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材质有微调,但青瓷系列仍延续汝瓷传统烧制工艺,仍坚持纯正原矿釉,依然保留了原产地瓷区特点,具有鲜明的辨识度。青瓷系列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工艺限制,在产品上有了很大自由度,拓宽了领域。茶具、餐具、饰品、台灯……大量日常生活消费品为主,只要我们能做的,都尝试做。昔日宫廷贵胃享用的汝瓷,进入了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让更多人认识汝瓷,喜爱汝瓷。

我们对产品质量有严苛的要求。汝瓷没有行业标准,玉松汝瓷作为起草人制定了国家标准,2016年我们又制定了更为严苛的企业标准。凡是达不到企业标准的,全部砸掉,不让一件流向市场。我们已经砸了很多年,每天都在砸。一天要砸三四十件,如果是小件更多,一天六七十件。

当时我们的做法曾引起行业震动,最初被人不理解,说我们是做秀,噱头,后来这种质疑就少了,更多的人竖大拇指,我们是要做百年老店的,砸的是器物,树的是口碑。其实这样做也是在引导大家,现在已经有部分人在效仿了。我相信产品质量上去了,市场空间就有了。做减法,同时也是加法。

记者手记

产业复兴,我们仍在路途

北宋为中国古陶瓷烧造顶峰时期,其时陶瓷重镇在中原。此后宋廷南迁,中原战乱频仍,窑火渐熄。而今追忆旧时辉煌,无论在外界看来,还是自己咂摸,都有种酸楚的味道。相比窑火绵延不息的景德镇,陶瓷产业平稳发展,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行业地位与市场地位不可撼动。良性生态既成,吸引新生力量、新鲜血液源源不断涌入,大量外省艺术家,从业者,及刚走出校园的年轻学子,在当地创业,生存,蓬勃生长,一派生机。

"作为融合日常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性质的汝瓷产业,必然要实时吸纳市场一线的反馈,前沿的时尚与流行,学院的设计理念与潮流,有视野,有态度,我一直在学习,我们一直在路上。"李晓涓如是说。

40年前,孟玉松挈幼将雏踏访古窑址,李晓涓的儿子如今在沈阳工学院学习造型设计,已初试身手,小露锋芒,将在不久的将来作为第三代传承人承接汝瓷。三代人的家族传承脉络清晰,这也是一部产业复兴的断代史,一孔中国汝瓷复兴的微缩景观,产业图景与未来勃兴,正在其间隐现。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赵红玲

参与讨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大河新闻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视频直播

        影音随行

      大河新闻App
      APP下载
      大河新闻 知己一亿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