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红薯哥”,揭秘董宇辉河南行爆单背后的故事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韦展

4月25日起,董宇辉开启河南行的旅程,在与辉同行河南行的直播间里,多款河南农产品一上架就被抢空。

直播中,董宇辉感慨的表示河南作为产量大省,农产品物美价廉,“酸奶,三十来块钱,红薯,十来块钱,馒头十来块钱,大家在这里找到那种久违的熟悉的感觉,东西又好,价钱又低”,被他反复提到的这十几块钱的红薯,来自河南邓州,它的创始人,是个喜欢种地的90后小伙。

与辉同行直播中,红薯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

两天卖了10万单,100多人日夜打包

“发不完,这几天日夜不停,我们雇了100多人来打包发货”,这两天,南阳市邓州的90后小伙刘铮已经从老板变成了一线工人,在车间里熟练的理货、装箱,他要尽快把这些红薯发到消费者的手中。

刘铮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这一次爆单是一次双向奔赴。“当听说董宇辉团队要来河南,在征集河南优质农产品的时候,我们立刻行动,准备了产品样品和资料去报名,结果还真不错,我们报的四款产品都通过了。”

为了这次直播,刘铮也拿出了最大的诚意,在与辉同行直播间里,他们四款产品中卖得最好的是红薯,“13块8五斤这个定价,是我们从没卖过的价钱,赚钱不是这次的目的,我们更希望通过董宇辉,能让更多消费者吃到我们邓州的红薯。”作为邓州红薯协会会长,刘铮希望邓州的红薯产业能够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渠首红红薯

在与辉同行的直播间里,除了红薯,渠首红品牌的红薯淀粉、红薯脆片、红薯粉条都实现了销量突破。

想过会卖的好,但真没想到卖的这么好作为邓州红薯协会会长的刘铮看着直播间里不停的显示已售空,说了句“累并快乐着”。

点名北京消费者,渠首红的背后渊源原来如此

“北京的人多买点人家的红薯”“天津的人也买点”,在与辉同行的直播间里,董宇辉在介绍渠首红红薯时说了几次,北京的消费者应该多买点。

为什么是北京、天津的消费者?故事的缘起还要从南水北调工程讲起。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一渠甘甜纯净的丹江水,从陶岔渠首喷涌而出,蜿蜒北上,走中原,穿黄河,越华北,抵京津,滋润沿线土地和人民。

记者了解到,陶岔渠首是丹江口水库的副坝,也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出发地和工程的标志性建筑。被称为“天下第一渠首”,也因而成了“渠首”的代名词。

为了建设陶岔渠首,邓州人民倾全县之力,在机械设备简陋,施工条件简单,生活极为贫困的情况下,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出动四万民工,投资1.3亿多元,完成了4.4公里长的引渠、渠首闸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邓州2280多人致伤致残,141人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血肉之躯永远地埋藏在渠首两岸,与这里的山水融为一体.....

邓州人民不仅修建完成陶岔渠首,而且还“挤”出数万亩良田、兴建31个移民社区(村),前后接纳淅川县6万移民。同时,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健康,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邓州还关停大量工矿企业、拒绝诸多投资项目。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陶岔渠首闸、公路桥

董宇辉也在直播时详细的讲解了这一点,他说到,邓州是南水北调的水源保护地,为了保证水质,南水北调涵盖的三省五市,牺牲了部分工业发展,确保首都的用水安全。

“我是土生土长的邓州人,当时将品牌取名为‘渠首红’,也是为了将‘渠首精神’发扬光大。”刘铮说。

邓州红薯协会会长刘铮此前接受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画面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姜雨璐

参与讨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大河新闻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视频直播

        影音随行

      大河新闻App
      APP下载
      大河新闻 知己一亿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