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非遗+扶贫 新郑市民政局这场端午节活动温暖且有“含金量”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蔡君彦

非遗过端午,文化进万家。6月24日上午,新郑市民政局、新郑市慈善总会、新郑市具茨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郑州群创志愿互助中心、新郑市华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在具茨山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与乡亲们欢聚一堂共迎端午,还为大家带来了非遗扶贫项目,希望通过打造“非遗+扶贫”的模式,助力精准扶贫。

具茨山社区广场上,60多名来自大槐树村、郭老庄、白庙、千户寨等地的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围坐在现场摆起的六张大圆桌周围,喝着具茨山管委会备的矿泉水,听着优美的钢琴曲,期待活动开始。新郑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袁文增、具茨山管委会副主任高宏欣等也特意赶来,和大家一起共迎端午。

活动开始了!主持人先跟大家分享了端午节的由来,接着,华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陈宁带领大家做暖身操活跃气氛,新郑市民政局职工付海娜、郑会、王彦彦为大家带来了诗歌朗诵《端午节想你》:“一天又一天,不知不觉的又是端午节,不知不觉的又是怀念屈原的日子……”,饱含深情的朗诵,引发人们思考端午节背后的爱国情和民族精神,赢得现场群众的热烈掌声。

本次活动的“最硬核”环节,是由郑州群创志愿互助中心负责人马守国给大家介绍非遗扶贫项目的传承人和项目概况,以及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据介绍,传承活动共有香包制作、葫芦烙画、陈氏面塑三项非遗扶贫项目,分别由河南省优秀文化志愿者、非遗香包技术传承人王彩虹,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丁洪强,陈氏面塑助残扶贫非遗传承人陈道勇为大家传授制作技能。“我们的团队来到这里,就是希望把这些传统技巧传授给大家,尤其是困难群众,学会了这些技能,还能靠着手艺挣钱养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创业,提高经济收入。”马守国说,乡亲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跟着老师一起学习,乡亲们听了,积极响应。

端午到,自然少不了五彩香包。瞧,香包制作组的群众围聚在王彩虹老师周围,接过王老师剪开分发的黄布后,跟着老师学做香包:缝好小兜兜,塞进珍珠棉,再放进一些含有丁香、艾叶、陈皮、薄荷、薰衣草的香料,封口缝制,再用五彩线把口扎起来,一个简单漂亮、香气扑鼻的小香包就做好了!现场群众高兴地把做好的香包戴在身上,期待能驱蚊除臭助睡眠。

葫芦烙画也让不少群众大开眼界。烙画古称“火针刺绣”,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史载有两千年的历史,丁洪强老师是“丁氏烙画”第三代传承人,在制作烙画的姿势、工具、材料、技发、内容形式上有创新、有突破,他把“火针刺”、“烙铁画”改为“电笔画”、“彩烙画”,将单一手工烙笔改为可控温电烙笔,由硬材质木雕烙画,发展为软材质宣纸、丝绢烙画,把纯色烙画发展为填彩套色,既继承了中国画,又发展了中国画。

活动现场,丁老师把带来的葫芦分发给大家,让大家用铅笔在上面画自己喜欢的画,一位老人用铅笔在葫芦上画了朵花,画很漂亮,老人也特别开心。

陈氏面塑也吸引了多位群众的围观、学习!为鼓励大家动手尝试,陈道勇老师拿起一个小面团放在手心里,来回有力度分寸的揉搓着,还让大家跟着他的手法一起制作,不一会功夫,造型可爱的小粽子、小葫芦、小茶壶就做好了,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据说,这面可是发酵了六年的面呢!活动现场,乡亲们被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震撼,被非遗扶贫项目所吸引,兴趣十足地跟着老师好好学……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郑市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也可以充分发挥扶志、扶智的作用,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希望通过非遗扶贫项目的实施,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帮助困难群众学习非遗技能,一方面可以让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群众提升技能,增加收入,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新郑市慈善总会将联合多方共同努力,通过非遗扶贫项目,助力精准扶贫,为新郑人民过上更幸福美好的生活贡献力量。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张朝

参与讨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大河新闻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视频直播

        影音随行

      大河新闻App
      APP下载
      大河新闻 知己一亿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