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幸福是随处可触的感觉

南召山头村,村民跳起了广场舞

从曹店村到云阳镇山头村不过半小时路程,穿过高大巍峨的古牌坊,但见笔直整洁的水泥路直通村内,栋栋白墙灰顶的徽派楼宇分列两侧,株株苗木花草簇拥在庭院内外,面面国旗在村道上迎风招展。秋日的山头村,田园风光与现代文明和谐如画。

忽然,村内响起动感十足的舞乐声。循声来到文化广场,原来村民们在这里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水红装、黑舞鞋,大妈大婶们笑得舒心跳得开心。也难怪她们的生活这样多姿多彩,山头村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既是全县闻名的玉兰种植专业村,也有着木兰艺术团和村级文化站,几近失传的“云彩灯”民间文艺就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在山头村的南召玉兰生态观光园内,到处是葱葱郁郁的绿树,到处是绚丽多彩的花木,大面积的红玉兰、白玉兰、黄玉兰及各种名树古木夺人眼球、令人驻足忘返。迷人的玉兰绿,让山头村景美了,人富了,日子越过越滋润了。

玉兰绿带动的不仅仅是山头村。在皇后乡娘娘庙村,说出“我家今年就能脱贫”这句话后,因家人有病致贫的村民郭小萍笑得合不拢嘴,“开始种玉兰后,每年能增加1万多元收入呢”。合作社企业引领,南召全县以玉兰为主的苗木有15万余亩,全县及周边县区直接或间接从事苗木产业的人员近30万人,像郭小萍这样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已变得触手可及。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离开山头村时,村里广播里传来嘹亮的歌声。红歌,红旗,与满村满地的玉兰绿交相辉映,“红”得耀眼,“绿”得夺目。

绿色掩映下,有耀眼的“红”

位于南召县太山庙乡曹店村的南召县第一党支部旧址掩映在一片翠竹绿树中,仿古建筑内,每一张模糊或清晰的图片、每一段平静或激越的文字,背后都有着让人心动的故事、场景,都能还原彼时彼地的恢弘与壮烈。中国共产党南召党小组创始人之一张景昉富于传奇的革命人生历程,也在这里徐徐展开。

“1930年,我父亲张景昉在家乡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南召第一个党小组,当年12月创建了中共曹店支部并任支部书记。”站在旧址院内,张景昉烈士77岁的女儿张明环、75岁的儿子张明彦讲起父亲的故事。当年,张景昉受党组织派遣在家乡开展党的活动,曹店支部成立后,曹店成为全县党组织早期活动的重要基地。此后,张景昉辗转各地为革命不懈奋斗,于1946年病逝,年仅44岁。

旧址院外,悬挂着南召县退休教师李恩章历时8个月精心创作的36米长征组画《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位67岁的老人激动地说,1932年11月、1934年11月,红三军、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时两次经过南召,在此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我叔叔就当了红军干部,在抗战时牺牲了,我希望能用笔墨宣传党的历史,教育后人不忘过去,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

风吹过,抬眼四望,村野绿意苍茫,峥嵘岁月里的烈士壮歌在时光里远去,却留下不朽的精神诗篇让后人铭记和传唱。

南召的历史是红色的。从红三军在此留下转战的身影到红二十五军在此留下辗转西征的脚步,从1930年南召县第一个中共党组织诞生到1947年南召获得解放,革命先烈们在这里前赴后继,埋骨青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壮丽史章。 南召的现在和未来是绿色的。从革命年代的“小陕北”“小延安”之称到如今的“中国辛夷之乡”“中国玉兰之乡”名号,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花卉遍地,玉兰满坡,绿色正在勃勃生长,幸福更像是随处可触的感觉。(记者 李 萍 文/图)

来源:南阳晚报

参与讨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大河新闻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视频直播

        影音随行

      大河新闻App
      APP下载
      大河新闻 知己一亿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