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努力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孩子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谭萍 摄影 许俊文

核心提示|“教育崛起”是改革开放40年来带给社会的巨大成就,不仅激活了老百姓内心希望的种子,也长久散发着它的社会能量。

如果把教育的40年浓缩成一首壮丽诗篇,公平必然是意蕴丰富的“题眼”;如果给教育绘一幅通景画卷,公平也依然是生动传神的“点睛之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保证每个孩子公平的受教育权。

关爱特殊儿童、开展融合教育、安排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支教下乡……40年来,郑州教育的每一步变迁,都饱含着公平的温度。

送教上门,给特殊儿童一份“贴心礼”

对小A来说,每周最开心的时间就是老师上门给他讲课的半天。

小A是一名先天中重度脑瘫儿童,不满足到校上课的条件。面对家长和孩子渴望上学的需求,今年9月份起,河南省第一所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郑州市二七区辅读学校,专门抽出两名有爱心和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为小A开展了一周半天的上门送教工作。

“虽然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我们也一定会认真对待。学校为他量身订做专属课程,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训练计划,让这个孩子在家里也享有与校内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郑州市二七区辅读学校校长吉富珍说。

据了解,本着“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成长”的理念,郑州对全市266名不能到校就读、需要专人护理的适龄特殊儿童采取了送教进家庭的方式实施教育。

按照要求,各县区、学校要制定详细科学的送教计划,根据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教育方案,记录详实的送教辅导记录,为每个残疾人学生建立档案,并根据残疾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信心。

融合教育,让“星星的孩子”向阳花开

2013年7月,郑州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做好郑州市市区2013年小学入学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提出自闭症儿童可随班就读。

同年9月,郑州市二七区在大学路二小建立了首个资源教室,开始招收自闭症儿童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开启二七区随班就读工作。

如今,在大学路二小的资源教室里,专门配备有自闭症儿童个性训练和感统训练的用具,如蒙氏教具、桶装木质积木、羊角球、跳跳床、袋鼠跳等。周一至周五的每天上午,自闭症儿童融入班级按课表随班就读;下午,资源教室为他们开放。特教教师会利用室内的感统器材,训练学生的平衡、协调能力;结合绘本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快速融入班集体。

可喜的变化出现了,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有些不需要陪读了;有些能吹得一口优美动听的葫芦丝;有些不仅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学习方面还比其他孩子优秀,尤其是美术方面,更是出类拔萃……

2018年3月,郑州市二七区教体局区域融合教育实施开展积极探索,成立了“向阳花”教育发展共同体。他们要为特殊儿童送去更多的阳光。

作为国家级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郑州市实施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发展,大力推动随班就读实验,坚持“特教特办”,目前共建有随班就读试点学校资源教室14个,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有1956人。

“小候鸟”飞来,翱翔在多彩天空

在大学路二小,不仅有郑州市区常住户口的学生,还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据统计,这所学校有1389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65%。

财商课上,四(一)班的李奥慧正和小伙伴们在玩阿福童农场游戏。这可不是一款简单的小游戏,在玩耍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学到利润、利息等知识。

除财商课外,大学路二小开发、实施了人文素养类、艺术审美类、体育健身类、心灵成长类、实践探索类五大类多彩课程:有锻炼学生跑、跳、投掷、跨越能力的趣味田径,有墨韵飘香的中国画、气质高雅的舞蹈,还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礼仪射箭、书法,以及网球、射击、建模、创意编程等。多彩的课程,让每一个孩子享乐其中。

而这,仅是郑州市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一个缩影。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秋季,郑州市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在校学生105.3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29.6万,占在校生总数的28.1%;郑州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在校学生57.6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20.8万,占在校生总数的36.1%。

支教下乡,教育公平阳光照耀得更广

作为省会城市,郑州在推动郑州市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坚持发挥对全省教育的辐射引领作用。

从2013年起,郑州每年选派200名义务教育阶段优秀中小学教师,分17个支教工作队,奔赴周口市淮阳县、西华县、扶沟县、太康县、沈丘县、商水县、郸城县等7个县区、近百所乡村中小学校从事对口支教工作,每期一年。张艳平,郑州八中语文教师,2016年8月底前往郸城县丁村乡初级中学支教。她接任的是九年级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正常情况下平均每周20节课,早读、晚自习,各项学生管理工作都不拉下。

课堂上,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渗透,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和鼓舞着学生;课下,她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和学生做朋友,和学生一起做运动,一起过中秋节,还自掏腰包买奖品奖励学生。学生们爱上了这位从郑州来的老师,他们喜欢和她聊天,帮她提水……师生间结下深厚友谊。

值得一提的是,张艳平与当地的老师融为一体,带动和影响当地学校的老师,为其教研活动注入新鲜血液和思路。

六年来,郑州市已有1200人次的支教教师参加“两区”(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支教工作。

微信图片_20181225091642

应助尽助,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失学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国家为促进教育公平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

郑州市按照国家资助政策,稳步实施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和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

在此基础上,郑州市还实行了对高中考取大学的一次性救助政策,并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省率先对学前教育实施资助;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对中职学校在校学生全部实施免学费政策;2016年秋季学期郑州市政府出台了《郑州市教育脱贫专项方案》,又建立了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教育保障的资助制度,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优先享受现有资助政策的同时,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均提高了资助标准,扩大了资助范围。同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也实现了全面覆盖。

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郑州基本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基本做到了“应助尽助”。近五年来,郑州市全市资助资金发放累计达11.4亿元,惠及学生226.1万人次,有效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薛定鑫

参与讨论

最新评论

    最新新闻

      大河新闻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视频直播

        影音随行

      大河新闻App
      APP下载
      大河新闻 知己一亿人
      返回顶部